代写 会员中心 TAG标签
网站地图 RSS
英国essay 澳洲essay美国essay 加拿大essay MBA Essay Essay格式范文
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写作值吧 > ESSAY > 美国essay >

美国文化论文-有关美国文化特色的essay-American culture(8)

时间:2012-03-06 10:00来源:美国文化论文网 作者:美国文化论文 点击:
样样自己动手 欧洲、亚洲等国家的有钱,为了显示气派,或者为了从琐碎的家务中解脱出来,常常雇佣女仆、厨师和司机等人侍候自己及家人。在美国,

柏木由纪的工口姿势,自慰飞机杯,郑州太阳能热水器


样样自己动手
欧洲、亚洲等国家的有钱,为了显示气派,或者为了从琐碎的家务中解脱出来,常常雇佣女仆、厨师和司机等人侍候自己及家人。在美国,这种情形不多,因为他们讲究“自己动手”(do it yourself)。在美国,不管是医生、教授、律师、商人,他们都是自己煮饭、洗衣、上市场购货。他们有社会身份,但不认为干家务会降低他们的体面身份。他们也有经济实力雇佣“保姆”,但觉得自己会做,没此必要。上美国人家作客,人们可以常常看见大教授、名医生自己下厨烧饭做菜。至于修剪草坪、整理车库和油漆屋顶等之类的粗活,有社会身份的人不仅无厌烦之感,反而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。
“自己动手”的习惯与美国人的拓荒精神有密切关系。想像一下,在人烟荒芜的大西部,人们与荒野相伴,与自然共存,从基本的饮食起居到复杂的医疗教育,一切都得依赖自己。经过几十多年的锤炼熏陶,这种“自己动手”的自立精神便深深地铸造进美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。此外,在美国人看来,DIY不仅体现着人们的自立精神,而且人们还能从“动手”之后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。
当然,“自己动手”的文化习俗还有其他原因。美国人喜欢务实,而雇佣他人干活实际上就是花钱买服务。一般的美国人,只要自己能干、能胜任,不愿花钱请他人代劳,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开销。还有,美国人重视隐私(privacy),关注家里的宁静。有陌生人在屋内经常走动,无疑会对隐私和宁静造成消极性的影响。因此,他们不愿牺牲隐私和宁静去换取一份清闲。
不喜欢沉默
与美国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,西方人中要数美国人最奔放、最随和、最坦率――这当然是美国人的可爱之处。这种奔放,随和性格在“侃大山”中表现得十分显著。美国人一旦与人拉开话匣子,便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。他们不喜欢干坐着不出声,若是发现对话者久不出声,会马上设法让他加入神侃之中。
有时,他们会问某人是否身体不适;有时,他介会问是否有什么心事;有时,他们干脆询问是否要求帮忙。沉默对他们来说,往往意味着“话不投机”,或者“不敢恭维”,或者“不想与你谈”。因此,美国人聊开后很少有停顿,说话双方总是尽力使谈话继续下去,直至谈兴淡薄为止。如果美国人在谈话中发现两者谈不拢,他们往往以沉默来表示:既然双方的观点难以相吻合,继续争辩下去会有失礼貌、甚至伤害感情。与其那样,不如以沉默泰然处之。
生活节奏
美国人生性好动,不甘寂寞。像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,美国人不停地干这忙那,似乎有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。城市里的人似乎永远赶着去什么地方;乡村里的人总是在农田、养鸡场、谷仓、奶牛场之间奔跑不停;办公室里的人有着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(paper work)要做;公司里的秘书手脚不停地接电话、送文件。你在街上走逛,后面的人会大步流星地超赶到你的前面;你去餐馆就餐,难得寻觅到能与你说笑寒喧的伴侣。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一样,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,构成了一幅繁忙、近乎于疯狂的现代人生活画面。
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,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社会的激烈竞争息息相关。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,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法则是它的运转规律,不进则退,不胜则败。为了生存和成功,美国人必须拼搏和奋斗,而拼搏与奋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人抢时间、争速度,使自己始终处于依靠地位。由此可见,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是被他们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所“逼迫”出来的。因为这种“逼迫”无时不在、无处不有,美国人对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就习惯成自然了。

个人进步
美国是个尊重个性、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,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是“美国梦”的精髓部分。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,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,他们都是普通美国人津津乐道、梦寐以求的个人成功典范。
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,人事关系、家庭背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,如在意大利,人们需要教父的帮助,在非洲,人们必须得到酋长的引荐。但在美国,人事关系固然有助于人们取得成功,但更重要的,是个人的努力精神、才能智慧、进取勇气和随和性格。美国是个“自己动手”的社会,人们对机会均等的观念坚信不移。在那里,成功既不靠家世“祖传”,也不靠他人赐予。个人进步,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;个人进步,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。 从一定程度上讲,个人进步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看一个人的职位升迁,因为常识告诉人们,任何一个单位,凡奉行任人唯贤精神的,只有那些有才能、工作成绩出色的人,才可能经常得到提拔晋升。鉴于这个原因,美国人对获取一份好工作――一份时常能带来机遇的工作,十分重视。受聘之前,他们多方打听,仔细调查,尽量设法确信那份工作对自己有利。一旦发现工作环境不利,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,另谋他职,即“跳槽”(job-hopping),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遵守此则行事,离职对于他们决非什么不体面的事情;相反,它睦作追求个人进步的一种象征,被看作寻觅升迁机会的一种努力。
说话直率
中国有一条古训,“礼多人不怪”。我们请人来家吃饭时,明明做了一桌子的菜,却对客人说:“今天没什么菜,随便吃吃”。我们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自谦在我们文化里是一种礼貌。然而,美国人对这类“转弯抹角”方式表达的礼貌觉得难以恭维。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人一样,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。在他们看来,一是一,二是二,没有必要在简单的事实面前添加多余的修饰词句。譬如:美国人请人去他家作客,他们会指着桌上的菜肴明确地告诉客人,“我们为你的到来,准备了这些好吃的东西,希望你喜欢它们”。美国人认为,我真诚地邀请你来,当然得让你明白我的诚意所在。由于美国人讲究直率,在平时的交往中,他们对事情和人都乐于直抒己见,坦言相告。他们认为,各人意见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事,所以,人们在交换意见和随便闲聊中,决不会因你的意见不同而感到大惊小怪。一句话,只要言词不太唐突、尖刻,意见上的争执是无伤大雅的。
这种直率反映在评议使用上,美国人在交谈中“废话”(waste words)较少。他们在回答他人的提问时,喜欢用简单、但观点明确的“yes”,“sure”,“No”,“of course”等词。这些简单的答语并不表示美国人讲礼貌,或者脑子简单,而是他们不拘礼节、坦率直爽之性格的体现。
许多与美国人打交道的人都有这种体会:当你赞赏一个美国人时,如说他车子开得好,汉语讲得漂亮,他会莞尔一笑,道声谢谢。但当我们中国人称赞同胞时,如说某人文章写得好,英语讲得流利,他会自谦地连声说道,“不好,不好”,或者“哪里,哪里”。东西方人文化上的这种差异既值得玩味,也应引起学英语学习者们的足够注意。
批判精神
在东方文化体系中,批判精神是一个薄弱环节。或出于尊敬,或出于礼貌,或出于惧怕,或出于敬畏,人们对权威很少提出质疑,更遑论挑战。事实上,这些国家里的等级制度大多比较森严,人们长期以来受等级观念熏陶,早已把它们内化于心,落实于行。从孩提时代起,牙牙学语的儿童被告知,“大人的话总是对的”。年青学子有新发现时,往往因乳臭未干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一争高低。长此以往,人们的“棱角”被磨平,好奇心受压抑,批判精神被消蚀,一个个变成唯唯诺诺、人云亦云的“应声”“附和”者。 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,人们从小就训练孩子发问,培养他们求知和的习惯。孩子提出问题后,美国家长和老师们不是马上给个答案,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、诱导、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。有时,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,很少为孩子们“包办”解答。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司出了这样一个道理: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,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。
美国人的这种质疑、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评式(critical)态度。年青人与长者会因意见相左而互相争辩;学生与教师会因看法不一致而“唇枪舌战”一番;新手与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。美国人对权威质疑不是不尊敬权威,而是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讲座才能辨析真伪,从而逐步接近真理。此外,在美国人看来,人的尊严之要素是要有独立的人格,而独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能力。要独立思考,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。再者,质疑和批判时,针对的不是人,而是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。



推荐内容
  • 英国作业
  • 新西兰作业
  • 爱尔兰作业
  • 美国作业
  • 加拿大作业
  • 英国essay
  • 澳洲essay
  • 美国essay
  • 加拿大essay
  • MBA Essay
  • Essay格式范文
  • 澳洲代写assignment
  • 代写英国assignment
  • 新西兰代写assignment
  • Assignment格式
  • 如何写assignment
  • 英国termpaper
  • 澳洲termpaper
  • 英国coursework代写
  • PEST分析法
  • literature review
  • Research Proposal
  • Reference格式
  • case study
  • presentation
  • report格式
  • Summary范文
  • common application
  • Personal Statement
  • Motivation Letter
  • Application Letter
  • recommendation letter